AJA creative

To & From

從事介面設計已近十載,一直以為介面設計只存在於電子世界,但最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,讓我覺得不良的介面設計,即使是在平面設計的領域,也會造成使用者的困擾。


話說前兩個禮拜我透過台灣的 iPhoto 印刷服務商 Hypo 線上印刷了一本自己編排的相本,Hypo 也如預期般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把成品寄給我。滿心歡喜的我稍微翻了一下,發現印出的相本漏了一頁,雖然沒什麼大不了,但畢竟費用是用頁數計算的,而貼心的 Hypo 既然已經附上一張退貨貼紙,自然而然就將貼紙貼在原本的包裝盒上,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,並註明「缺頁」,準備拿去郵局寄回 Hypo 換貨。

讓人啼笑皆非的烏龍事件就此展開:首先,因為公司附近剛好有郵局,於是就上班順便拿去郵局,花了70元的郵資寄出。隔天下班回到家,看到桌上的東西,正欽佩著 Hypo 的效率的同時,卻發現包裝膠帶跟我寄出時一模一樣,當場傻眼。我心裡想,可能是郵差看到最上方手寫的地址,就直覺以為是收件人的地址(雖然明明有一個粗體的 FROM 字樣),於是當然就寄到手寫的住址。只要是人都會犯錯嘛,無可厚非囉。

隔天我又從家裡把東西拿到公司附近的同一家郵局,跟郵局員工說明之後,他說可能是因為我把寄件者寫在上面,所以郵差以為是收件人(跟我想的一樣)。後來郵局人員看了掛號的貼紙上印了「寄達地:台北市中正區 100」,自覺理虧,於是就同意免費再幫我寄一次,這次郵局人員在 UI 上做了一些改進,就是在貼紙的 TO 左邊用簽字筆加上了大大的 To: → 100,這樣總沒問題了吧!

隔天回到家,我又看到東西放在我的桌上,這次就是直接開罵,這是鬼打牆還是怎樣,我這整個禮拜是和郵差在玩丟包裹的遊戲嗎?上面寫了這麼大的 FROM, TO, To: → 100 都沒看到嗎?雖然我可以做個實驗看看到底要寄幾次才會成功,但退貨有 7 天的期限,所以我放棄了。
冷靜了十分鐘之後,我心中「使用者經驗」基因來了,在這個案例中,郵差是這張標籤的使用者,他們每天要處理一拖拉庫的郵件,看投遞的地址早就已經是機械化動作而完全不經過思考,所以應該不能怪郵差。那要怪誰呢?後來我覺得是 Hypo 的責任,而且我一定要跟他們說這件事。因為我不相信只有我退貨,而且只有我公司附近那家郵局的郵差會看錯。

所以整個過程就是:
收到包裹 → 我拿去郵局寄 → 郵差把東西寄回來 → 我再拿去郵局寄 → 郵差再寄回到我家 → 我放棄退貨

退貨標籤的改法
1. 依據標準西式信封的格式,From 放左上角,To 放中間,而且兩者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。
2. To 放上面,而且百集思的收件者和地址要放大,讓退貨者寫的 From 區域小一些,自然手寫的字就會變小。

我買東西很少退貨,因為退貨常常很麻煩(可能是廠商故意的),或是要自己付郵資。所以我最喜歡去PX Home了,因為退貨手續簡便,而且我直接放在樓下管理員那裡就可以。退貨也是產品整體使用者經驗的一部分,Hypo 在這種小地方可能需要多費點心了。


4 則留言:

  1. 既然地址都寫中文, 應該不需要特別保留"to" 跟"from"這兩個洋文吧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正因為怕郵差忙中有錯,我都會把from寫的小小,放在視覺角落,TO寫的大大,放在視覺焦點上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不過話說回來 Hypo 的客服反應非常迅速,半個小時之內就回信,隔天就派快遞來取件,值得嘉獎。

    回覆刪除